金珍君或辭任李寧執行副主席 TPG將回歸投資人本分運動
《新金融資本家》一書回顧KKR 20多年的投資案例后發現,KKR很少選擇原有團隊不穩定或者缺乏核心人物的團隊,經驗證明這樣的投資案很容易失敗。由于職業化程度低,這在中國尤其如此,因此PE投資基金迫不得已才會替換原有管理核心。
反觀李寧,迄今這家公司受批評最多的就是職業經理人掌舵,這也是為何市場一直在呼喚創始人重回李寧。更耐人尋味的是,在2012年張志勇去職之后,這家公司的CEO實際上長期空缺,由作為投資人代表的金珍君“代理”長達2年有余。
不能否認的是,在投資李寧后,TPG傾注了很大資源和精力。李寧2012年年中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過:TPG把亞洲運營團隊的一大部分人,以及聘請的 第三方顧問請進來,和李寧的團隊一起工作來推動這些工作。“這些人在零售業擔任過總經理、CEO、董事長或者是某些部門領導的優秀人才”。這其中也包括金 珍君,他是TPG亞太投后管理團隊的負責人。這位韓裔美國人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熱衷于收藏普洱茶,在擔任戴爾韓國總經理期間,使得戴爾韓國業績在四年時間 里增長了10倍。
組建投后管理團隊,給所投資項目提供增值服務(value add),在PE業已經蔚然成風。投資基金采用合作甚至是直接聘用的方式,籠絡一批在管理、戰略、財務、市場、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專業人士,為被投企業提供咨詢和建議。
這個團隊的定位,是“幫忙的人”。金珍君2012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他們是來幫忙的。當時李寧有很多高管職位空缺,“我們不能等所有管理層到任才開始變革”。但他也說,希望一兩年之內就陸陸續續減少資源投入,只派一兩個關鍵專家幫助即可。
然而兩年多來的事實卻是,“幫忙的人”把自己幫成了執行者。這從金珍君自身的職位變化就可見一斑,從最初的非執行董事,到執行董事兼執行副主席,再到兼任代理執行總裁。而這種從人到戰略的強勢介入,導致的是公司原有團隊的動蕩。
由于上述傳言內容不確定,導致了猜測走向的多樣性。作為TPG派駐李寧董事會的成員之一,金珍君除了執行副主席兼代理行政總裁外,還是李寧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的委員。所謂“離開”,是說金辭任上述所有職務,還僅僅是不再擔任代理行政總裁?
如果只是后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金始終是代理的角色,李寧在最近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公司沒有因為金的存在而放棄招聘計劃,“公司會在適合時間委任適 當人選”。金珍君也曾很坦率地表示,不會出任李寧的CEO,理由是他要管TPG中國區所有投資項目的投后管理工作?;蛟S這也是TPG回歸投資人本分的開 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