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休閑
在中國有不少的年輕女性對優衣庫這個快時尚品牌喜愛有加。目前優衣庫在中國的門店超過260家,遍布50多個城市,占到它所有海外門店數量的一半以上,擴張速度和店鋪總數甚至超過ZARA、H&M以及老牌快時尚品牌GAP。
1984年問世的優衣庫是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經濟持續縮水的產物,日本年輕人熱衷于購買優衣庫這樣的平價服裝,與他們在經濟全盛時期喜愛購買路易威登這樣的品牌一樣。優衣庫的每件服裝既是生活必需品又含有別致的時尚元素,既能體現中產白領的時尚品味,又不是平民百姓不可企及;加上它櫥窗式的呈現方式、較為平實的價格,讓它與ZARA、H&M這類品牌相比更像是有品牌的服裝超市。特別是優衣庫早已實現了面料的自主開發,這對于一個服裝品牌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起點。在日本本土經濟形勢萎靡不振的背景下,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它推行的是重視海外市場超過本土市場的“世界戰略”,尤其是選擇首先把文化相近的中國市場做好。
這些年,將中國的服裝品牌、中國的服裝店開到海外一直是我們業內追求的夢想。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們至今還沒有像優衣庫這樣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答案似乎錯綜復雜,深層次上依然是我們的創新機制不夠完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薄弱,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和人才資源的支撐作用仍然不足。這些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鼓勵科技創新上做了極大的努力,每年隆重頒發的“紡織之光”科技獎就證明了這點。“紡織之光”科技獎獲獎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紡織科技創新的新成就,然而,在品牌創新、渠道創新、機制創新等諸多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中國紡織服裝業正處在一個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十字路口,盈利模式的轉型以及產業的升級迫在眉睫。我國紡織企業也在“一帶一路”的國家大政方針引導下,積極探索“走出去”,并購或參股國外企業和研發機構,進行全球化運營和全球化資源配置;服裝企業也在不遺余力地將品牌打到國際市場,將門店開到異域他鄉,然而這些開拓都還沒有獲得扎實的經驗和有效的結果。
與此同時,貿易摩擦的加劇造成中國紡織品出口壓力增大。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美國,其本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非“中國制造”的服裝及家紡產品。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作為傳統制造業之一、有著龐大產能的紡織服裝業,究竟如何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去實現“走出去”的夢想,確實需要經營者足夠的智慧和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