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陷利益之爭母嬰
剛剛進入2015年,戶外品牌JACK WOLFSKIN決定提前一年收回代理權,這使得國際品牌商和代理商之間的博弈又一次引起業界的關注。其實,這樣的結果雙方在合作之初就很可能已經預見。
品牌商和國內代理商之間的博弈一直都存在。通常情況下,國際品牌收回在華的代理權出于兩種可能。一是覺得代理商并沒有很好地理解品牌的定位和文化,在推廣品牌時違背了品牌商的理念。二是看到中國市場已經做得挺好,所以想收回來自己做,這樣的情況比較多見。
有業內知情人士表示,一旦市場開拓情況良好,“有些國際品牌便開始拋棄代理商,開直營店,以更深入的方式攫取利潤,這是可能的。”。如此看來,中國的代理商似乎很吃虧。但實際上,雙方在最初達成交易的時候都明白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你情我愿的。”
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認為,就國際品牌而言,其進入新市場面臨著渠道問題、市場風險、較大的資金成本等,若是能夠借助代理商可以以較低的風險開拓 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國際品牌與代理商之間本就是合作關系以謀取共同利益,各方面的權利義務約定、違約賠償等都要十分清楚,如此來保障后續合作關系中兩者 的利益。
在優他國際品牌投資集團總裁楊大筠看來,代理商幫助國際品牌打開市場是一種借船出海的商業模式,“借著人家的品牌和知名度發自己的財,沒有誰吃虧一說。”
此外,并不是收回代理權之后就一定發展得很好。某國外女裝品牌在獨自經營之后,由于對市場不熟悉,并沒有之前有代理的時候做得好。
而國際品牌商和代理商之間的紛爭,對于更下一級的分銷商的影響有限。有分銷商表示,“大概去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就知道JACK WOLFSKIN提前終止合同的事情了”,但他們并不擔心,因為有兩種可能:如果想繼續做,聯亞(JACK WOLFSKIN中國區總代理商)可能會把分銷商當做渠道直接賣給JACK WOLFSKIN,無形中分銷商節約了成本;如果品牌給的條件太復雜太苛刻,分銷商也可能就選擇不做,因為他們大多代理多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