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在華業績增速跌至個位數化妝品
2014年,歐萊雅中國區銷售總額為1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
歐萊雅將加快數字化
根據雅詩蘭黛財報信息,2014年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為1825億元,同比增長10%,在2004年至今的同比漲幅中位列最末。
或受行業整體發展減緩的影響,2013年度時以10.2%勉強保住兩位數增長的歐萊雅,去年未能繼續這一態勢。不過,歐萊雅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首席執行官貝翰青對業績并未表現出明顯不滿,將之形容為“極為穩健的增長”。
他表示,歐萊雅在護膚、高檔美妝、藥妝與專業美發產品領域均是中國市場第一大集團,多個核心品牌如巴黎歐萊雅是中國第一大美妝品牌和第一大護膚品牌,美寶蓮則是第一大彩妝品牌,而去年4月完成整合后、正式加入歐萊雅集團的中國第一大面膜品牌美即更被寄予厚望,“美即品牌的加入,進一步豐富和平衡了公司的品牌組合,同時為集團帶來數以百萬計的新消費者。”
只是,歐萊雅要繼續保持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不能僅僅依靠美即這一個“增長加速器”。
昨日,貝翰青明確表示,將在中國聚焦于“少數更具規模與品質的創新項目”,并繼續加快數字化革命。
據悉,目前歐萊雅的數字化建設覆蓋了移動端APP、網站、視頻、微信、微博等路徑。去年該公司發布的美妝移動APP“千妝魔鏡”下載量已突破300萬次,而新產品“好氣色輕唇膏”借助數字化營銷,至少為公司帶來了15%的唇妝新用戶。
渠道方面,歐萊雅集團對電子商務的倚重程度也越來越高。“過去一年,從京東到天貓,歐萊雅在電商的銷售實現了翻倍。”
根據euromonitor和淘寶數據魔方顯示,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分別是線上第一大的B2C大眾護膚品牌和B2C大眾彩妝品牌,2014年“雙11”美寶蓮和美即也在各自品類中拿到了第一的成績。
此外,在線下渠道的擴張中,歐萊雅大力發展的大眾護發類產品挺進了195個城市、26000個網點;高檔化妝品則進一步向二三線城市拓展,蘭蔻品牌甚至進入了五線城市。顯然,這些線上線下的鋪設,承載了為歐萊雅在中國持續發展增碼的重任。
上海家化去年表現不錯
作為本土品牌代表的上海家化過去一年的表現喜人。
上海家化(600315)公布的2014年業績報告顯示,去年家化營業收入為53.35億元,同比增長19.38%,歸屬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 8.98億元,同比增長12.22%。“2013年家化的營收是45億元,按市場份額排在行業第十位,到2018年我們的銷售規模會達到120億元,市場地位會提高到第五的位置。”在近日舉行的“心美·2015上海家化春季新品發布會”上,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謝文堅重申了他上任之初提出的目標。
實際執掌上海家化一年多的謝文堅,拋出了一系列的銷售數字來為自己“打氣”:家化的兩大超級品牌——佰草集和六神2014年度表現穩健,截至去年12月底,佰草集在全國百貨渠道護膚品市場份額中位列第七,是唯一躋身百貨渠道護膚銷量前二十的國產品牌;六神則在全國花露水品類中占據70.8%的份額。
此外,截至去年12月底,高夫位列男士面霜市場占有率第四,也是唯一躋身該榜單前五的國產品牌;美加凈在手霜品類列全國第一;此外新興品牌啟初上市一年,按銷售額計,在上海地區的嬰兒面霜品類中就取得了16.39%的份額。
“平安入駐后,家化的資本結構發生變化,而過去一年,我們在制度層面進行了很多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市場化。”除了品牌戰略、強化渠道,謝文堅將業績增長的深層次原因歸結到了公司治理的層面。“我們已經不是國有企業了,而是一個完全按照市場化規則運作的全民營的上市公司。”
上海家化從今年開始,將每年舉辦春秋兩次新品發布會,加快新品上市的步伐。在本月的首場發布會上,核心品牌包括六神、啟初、佰草集均有新品亮相。
韓妝在中國市場異軍突起
如果說上海家化去年的表現還是穩扎穩打,那么以韓國最大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為代表的韓妝,在中國市場就可謂是“異軍突起”了。
愛茉莉的財報數據顯示,得益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渠道多樣化,2014年其在中國的市場銷售額達到4673億韓元,增速高達44%。
事實上,愛茉莉太平洋最早在1992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但之前的銷售波瀾不驚。直至近年該集團開始積極布局,先后引入蘭芝、夢妝、雪花秀、悅詩風吟、伊蒂之屋等5個全球化代表品牌,至2013年年底通過百貨商店、專營店、網店等多種渠道在全中國230多個城市展開銷售,終于打開了局面。目前,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愛茉莉海外營收的半數。
韓妝的突圍,除卻品牌專賣店的銷售模式、韓國明星代言的驅動力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也與單品的創新有關。
今年1月,愛茉莉太平洋宣布旗下品牌的氣墊類產品全球累積銷量超過5000萬件,2014年的銷量較上一年增長105%,平均每1.2秒就售出一個。特別是在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大陸及港臺,氣墊類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高達140%。
據了解,愛茉莉太平洋從2007年就開始研發氣墊類產品,這種多功能防曬品在該集團旗下各品牌被衍生出不同的功能特性,由此發展成為一個品類。譬如,在中國銷售的就有蘭芝氣墊BB霜、雪花秀氣墊粉底液、伊蒂之屋珍珠亮白多效氣墊霜等等。其中,蘭芝還針對中國市場定制了本地化戰略,僅在2014年,該產品就在中國售出近120萬件。這種驚人的銷售量,直接推動了愛茉莉太平洋的業績看漲。
溫和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凱度消費者指數中國區總經理虞堅昨日表示,包括美妝在內的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正在遭受挑戰,溫和增長將成為新常態。
虞堅表示,美妝市場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85后、90后已成為主要消費力量,他們使用美妝產品的次數比例和平均使用產品的個數都是最高的。而這個群體對網絡依賴性強,需要品牌去建立更多的數字化溝通方式,也需要更積極地布局電商渠道(目前占到整體銷售的8.8%).
此外,本地品牌崛起和低線城市消費增量的加速,都為整個美妝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