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潮牌 visvim 創始人來談復古與收藏,再合適不過休閑
You are what you love,中村世紀就是這句話的寫照。
在設計中使用復古元素的日本品牌有很多,但很少有人像 Visvim 的創始人中村世紀(Hiroki Nakamura )這般,把收藏復古物件當作人生的最大愛好,又不斷從中汲取設計的靈感。甚至他自己的穿衣打扮、胡須和發髻也常常成為“潮大叔”的一種典范。


而 Visvim 這一品牌的走紅也正是因為他對古老面料、制造工藝的追求,揉合現代的街頭風。除藤原浩力挺之外,Kanye West 、陳冠希等潮流界的玩家也常常穿。
出生于日本甲府的中村世紀,現年 45 歲,21 歲就到了美國阿拉斯加留學,深受美國戶外運動及背后穿衣之道、印第安民族風情等文化的影響?;氐饺毡竞?,為美國滑雪板品牌 Burton Snowboards 擔任設計師長達 8 年。2000 年創立了 Visvim 這一品牌。高品質的鞋、男裝以及女裝支線 WMV 都深受好評。



最近,Visvim 2016 春夏系列正在巴黎展出,showroom 入口也像個小型博物館,復合的面板展示了一些他的收藏,關于復古服飾、配件、插圖和手工藝。這些代表了很多過去引導他設計的靈感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這些,在 Visvim 的大多門店內,你會看到復古的沙發、臺燈,大部分是來自中村世紀的藏品。而他本人的家更是用他最喜愛的藏品們來裝飾。





他在接受 Hypebeast 采訪時談了對這些物件的愛,以及如何注入他的設計哲學。這里截取一部分,完整版點擊這里。

談到為何對復古物品和手工藝如此喜愛:
“顯然,過去的事物不是為了商業的理由、而是為了其它某種目的而設計,我發現這些物品更有力量,像在對我訴說著什么。我享受它們在我周圍的感覺,給了我靈感,我想做一些對我有意義的東西。”
“從小時候,我就開始收集復古的東西。我去跳蚤市場或者復古小店,那些地方和物品讓我很有感覺。當我開始創建自己的品牌,我總是想如何制作出類似的。”

以及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實現那些復古的感覺、如何與古老手工藝聯結:
“比如說,我穿的這件牛仔,是我最近生產的丹寧布 “dry denim” 做的,原料是我從日本岡山找到的一種棉。但靈感來自在美國找到的復古單寧。在日本有很多制造商生產類似的“復古風”產品,但是當我把它們與真實的原料對比時就會很失望。我想知道為什么——當然現代的生產技術肯定不能實現一模一樣的感覺。”
“我用了特殊的處理方式,將棉上的所有潮濕和油分都帶走,所以當你觸摸這些面料的時候,會感到非常非常干燥。我所喜歡的那種 50、60 年代的老牛仔,都是經過強勁的美國水洗機器水洗過、并且干燥超過 20000 次的。加州的陽光也會讓單寧保持一種極度干燥的感覺。”

藏品都從哪來:
“舉例來說,可以在旅行時,當我在巴黎、慕尼黑和美國西海岸的時候——這些我度過了人生大部分時間的地方。在日本,我常常去東京等一些老城市的跳蚤市場,當然我同時也借助現代科技比如 eBay 等平臺的優勢。”
“我旅行時有五個旅行箱,每次經過海關或是移民局都會被攔住、要求打開,而其中就是一堆 18 世紀的舊衣服,對我來說如同珍寶,但是對其他人來說只是垃圾。”
談到自己服裝上的手繪印花和科技對創造的影響:
“我也用一些類似 Illustrator 的程序,但是當我用電腦的時候,我并不想用那些便捷之處讓我的設計變 low。我仍然用手繪畫出一切,但是我可以把它從加州當天就發送到東京,這才是現代技術的優勢——但我仍然會手繪出來,我不用‘復制’、‘粘貼’”。
“過去從加州發送一幅畫到東京可能要用上好幾天,但是現在我只要用網絡發送文件,瞬間就可以到達。 尤其對于做創意來說,你有很多方式去利用技術,要看你怎么想。”

設計中的日本文化與美式文化:
“2011 春夏,我首次做了日本主題。我在日本長大,但同時也意味著我離自己的文化太近。我頭腦里有太多信息。我喜歡日本文化但有很多感覺我不能確定。從我 17 歲開始,就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旅行。我為了尋找好東西而不斷旅行,但還是想做一些更日式的東西。2011 年,我覺得準備好了。其中很多靈感都是來自日本的,比如靛藍染料、丹寧布、工裝服和古老的Sashiko 技術( 刺し子,用白線在靛染藍布上刺繡)。所以從那時起,日本的粉絲也開始喜歡。”

最喜歡的一些藏品:
“那些放在 Visvim 店鋪里的家具——這是個跨越了八九年的項目,我在紐約買下這些然后運回來。還租下了東京郊區一個倉庫,雇傭了一個全職工匠負責修復。去年六月開業的表參道大街的新店,就是我想把這些收藏放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