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大眾鞋王達芙妮墮落為塵頻關店 去年關店805家女鞋
從去年一季度的14家,到二季度的167家,再到三四季度的219家和405家,在運營數據逐季遞增之下,整個2015年,達芙妮的關店數量已經達到了805家。昔日的大眾鞋王,如今已頗為煩惱。
業績慘
曾經紅遍大街小巷的達芙妮店鋪,如今已經越來越少。這是因為,其關店的頻率已經越來越高。
從去年一季度的14家,到二季度的167家,再到三、四季度的219家和405家,在逐季遞增之下,整個2015年,達芙妮的關店數量已經達到了805家。
而在關店數量持續創造新高的同時,銷售業績卻是持續創造著新低的。四個季度里,核心品牌的同店銷售跌幅分別為15.9%、17.7%、19.7%和20.2%,跌幅越來越大,表現越來越差。
事實上,達芙妮的低迷已經持續多年。從2011-2015年,達芙妮這五年的同店增長率分別為21%、9%、-10.4%、-3.4%、-18.5%。只用了五年的工夫,達芙妮便從21%的增長,淪落到18.5%的暴跌。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雖然達芙妮的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港元大關,達到105.3億港元,但其銷售22.8%的同比增幅較2011年的29.48%減少6.68個百分點;其利潤也下降0.3%至13.65億港元,出現自2004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如若再對比一下達芙妮的昔日輝煌,這種業績顯得更為凄慘。在達芙妮的高峰期,三年就把營收規模從約52.9億港元迅速增至85.8億港元,兩年就可以 把增長率從10.26%增長到29.48%。達芙妮一度被譽為中小企業高成長的典范,甚至還有一本名為《達芙妮模式成功專賣》的書,專門分析其高成長背后 的故事。
更直觀的變化是加盟商這幾年生意的落差。用一個達芙妮加盟商的話說,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一個店鋪的銷售有20萬元,但現在只有幾萬元。而不成正比的是,現在的店鋪租金和人力成本卻是比當年貴的,而且很貴。
問題多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這個昔日的大眾鞋王從一騎絕塵轉眼就到墮落為塵的?
在此前達芙妮發布的2015年四季度營運情況和全年盈利警告中,對于業績的變化,官方給出了四點影響因素:一是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及消費意欲疲弱;二是 異常溫暖的冬天;三是11月的“雙11”節慶網上推廣攤薄了實體店客流;四是同業提早提供大幅折扣,使零售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這顯然解釋的多是外界因素,而內因往往才是更為重要的。
首先需要承認,品牌女鞋市場的不景氣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環境造成的,放眼望去,整個女鞋市場,誰的日子都不好過。即便貴為鞋王的百麗,同樣也是艱難度日。
但達芙妮這種“低價的時尚”卻是難中之難。因為以達芙妮為代表的處在大眾化市場板塊的品牌主要是中低端產品,受網絡沖擊最大,被復制性也最強。再加上 此前瘋狂跑馬圈地,它的市場開發已經處于了飽和狀態。這些是夾雜著達芙妮自身定位問題和昔日策略問題的,而不全是市場問題。
除了昔日定位與策略導致的今日不適外,達芙妮與加盟商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達芙妮的另一個問題。在最近的幾年里,達芙妮一直為了收回代理權不斷與加盟商發生沖突,且因此經受著外界的口誅筆伐。
目前,達芙妮加盟店的比例已經從當年的80%下降到不足10%了,但這微小的一部分還是會時不時在公司訂貨會上抗議一下、在媒體面前抱怨一下,感覺起 來就像達芙妮的心頭病,間歇性地發作發作。在業績低迷、行業式微的背景下,對困境中掙扎的達芙妮來說,這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傷口撒鹽之痛。
未來難
最后,再來看看未來和希望。
眼下,不少女鞋企業們似乎形成了一個默契,就是在日子普遍不好過的當下,在主營業務之外尋找著生存之道。比如:百麗,在運動、服飾品類保持著快速增長;千百度,收購了英國最古老的哈姆利斯玩具店;還有更為積極的星期六,又參股手機游戲,又成立并購基金,還把公司名字從過去的“佛山星期六鞋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名稱去地域化、去鞋類化的背后,是明顯的向“她時尚生態圈”轉型的邏輯體現。
雖然不是說這些副業一定會給這些女鞋企業帶來多大幫助和改變,但至少它是一個新增長點的可能,也是一個積極的態度,有著正能量的提振作用。而達芙妮,在這方面似乎并沒有什么“追求”,至少表面來看,并沒有什么積極的布局與謀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線下業務之外,達芙妮的寶更多是押在了電商業務上。無論從眼下的實際情況還是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這確實是鞋企重生的一個重要突 破口。根據艾瑞咨詢預測,2016年中國鞋類企業的電子商務零售額將達到1850億元規模。當線下門店越來越淪為“試鞋間”,線上無疑將是一個巨大的市 場。
但站上跑道,只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起點,能不能到達終點、以怎樣的成績到達終點,則是另外一回事。需要看到,雖然達芙妮的電商業務在四季度和全年銷售均 實現增長,在阿里巴巴“雙11”活動中達芙妮品牌繼續排名女鞋類別的首位,但電商業務在集團整體銷售的占比不高,其增長不能抵消實體店客流被攤薄的負面效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