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停牌 或與謀求私有化轉A股上市有關運動
港股低估值和內地體育產業飛速發展帶來的想象空間,都是匹克回歸A股的理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匹克體育(01968.HK)可能要回歸A股了。
5月23日,匹克體育宣布公司股份暫停買賣。公告稱:“應本公司要求,本公司股份將于5月23日上午9時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暫停止買賣,待發出一份與香港收購及合并守則相關而可構成本公司之內幕消息公告。”
隨后,自媒體公號懶熊體育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這與匹克體育的私有化計劃有關,這家公司即將回歸A股。界面新聞記者聯系了匹克體育相關負責人劉翔,他表示:“公司內部沒有這個消息。”
雖然匹克私有化退市轉A股上市的消息并未最終確定,但這對匹克體育來說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這家成立于1989年的體育用品公司最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國際化”的野心。為了成為國際品牌,匹克體育做了一系列努力,包括把原來的豐登牌改名成匹克牌,引進了ISO900質量管理體系,完成了180多個國家的商標注冊,成為NBA的官方合作伙伴,簽約NBA運動員等。
2009年,匹克體育在香港上市,這是其在“品牌國際化”的同時,資本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但目前看來,在香港上市的融資效果不佳,有分析認為,匹克體育估值太低。
可以參照對比第一家登陸A股市場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貴人鳥(603555.SH)。這家2014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目前動態市盈率 PE(股票現價/未來每股收益的預測值,這一數值高則代表股價偏高,低則代表股價偏低)約為43.39倍,西南證券給予其2016年55倍PE的預測,而匹克體育的市盈率卻只有約9.8倍。
目前,匹克體育的總市值約為45.9億港元(約合38.6億元人民幣),按照近似的PE值計算,回歸A股上市的匹克體育有可能達到近200億元人民幣。
相比港股市場,體育概念股在A股市場更容易受到追捧。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消費者開始重視健康,運動開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全新的體育消費趨勢正在形成,相關體育企業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將達到5萬億-7萬億的規模。但在這一高速增長的市場,匹克體育所面臨的競爭也異常激烈,對手不僅有耐克、阿迪達斯、UA等國外品牌,還有同樣在香港上市的安踏、特步、李寧等本土運動品牌。
截至2015年年底,匹克體育在中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目為5999個。匹克集團董事長許景南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匹克接下來會以中國市場為基礎帶動國際擴張,以國際擴張帶動中國市場。但這背后離不開資本的支撐。
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回歸A股已經有很多先例,去年就有包括奇虎360、陌陌、博納影業、如家、盛大游戲在內30多家中概股排隊回歸。今年3月,因認為估值過低,在香港成功上市僅15個月的萬達商業(03699.HK)亦發布公告稱擬將公司私有化。
目前來看,大型企業回歸A股的方式仍以借殼或注入資產為首選。如果匹克體育最終選擇回歸A股,很可能選擇在海外分拆VIE結構,然后借殼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