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設計周 一起感受中國古文化里永恒的經典國內
這話題實際上決定了逛設計周最有趣的地方絕不會在那些休憩精美的博物館和大廈里,而是在那些平凡到甚至有些簡陋的街頭巷尾。在白塔寺、什剎海、大柵欄,這些由胡同組成的舊社區依然保留著老名字,但如今,它們承載的功能和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過,索性還有一些年輕人總是惦念著老故事,他們或許還是些要倒貼經費的自愿參展者,但他們變著花樣地向你展示北京,生怕你遺忘了這座城市的任何一面。
字里巷間話北京
字里巷間話北京
在白塔寺社區,韓雪和她的伙伴林藹、林婉嫕、康夢龍就想在安安靜靜的魯迅博物館里辦一場展。他們的展覽名字叫字里巷間話北京,為了應魯迅故居的景,韓雪和林藹把民國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北京都摘錄了下來,用小廣告的方式粘在墻上。
一百年前的北京還叫北平,聽起來似乎柔軟一些。那是個白話文剛流行的時代,作家們的遣詞造句都還別扭得很。老舍說:我真愛北平,這只是說不出而已。梁實秋寫道:北平的市景,閑來無事偶然到街頭看看,熱鬧之中帶著休閑也滿有趣。 朱自清的文字最顯直白:在飛機上看北平市,我還是第一次,這一看,使我聯帶的想起北平的多少老好處。
民國文學里的北平,最動人之處是平民。林藹這樣解釋這場展覽的意義:白話文運動和古城改造令這座城市的精英主義變成了街頭文化,那是中國現代的開始。他們文字中出現過許多過渡階段,有人寫北京的灰多,而現在對此你依然有同感。你會從中尋找到城市的發展脈絡并聯系到當下,這很寶貴。
字里巷間話北京 圖片來源:康夢龍
文學小廣告 圖片來源:周卓然
韓雪說,他們想制造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不要通過純設計體現,而要關注文化。這種感覺不僅通過文學來傳達,策展人之一的林婉嫕還在文學墻包圍的中間空地上布置了一個老椅子交易市場,這些椅子來自于京城大街小巷里居民真實的生活物件,它們按照北京城每個區域的特點來擺放。在椅子上方,還吊著許多老胡同的指示牌,每個老地名都有著一個故事。
土生土長的北京攝影師康夢龍就常年在牌子上標注的地方行走,他扎著一頭小辮穿著迷彩褲,午飯吃當地的護國寺小吃??祲酏埩晳T用相機記錄下京城最市井的一面,比如這幅作品里的光膀子大爺,他在已經變成游客聚集區的前門大街上露出了微微傲嬌的表情,似乎在宣告自己地盤的主權。
老北京人喜歡玩兒,早市、鳥市很多都沒了,但文化是玩出來的,所以我們想做一些東西出來讓新一代人們看。 康夢龍說自己是胡同串子,最愛鼓樓。每天白天,鼓樓游人如織,而到了夜里,北京會將這塊土地重新交回給老北京人手里,他們在那里跳廣場舞或搞搞社區活動。
林藹認為,如今的北京和19世紀的巴黎一樣身處文明的現代化轉型中。著有《現代生活的畫家》一書的學者波德萊爾說:現代性是過渡、短暫、偶然的,是藝術的一半,而另一半是永恒和不變。 林藹相信北京也是一樣,那些所謂現代的東西很可能和街頭的小廣告一樣很快被城管撕掉并被其他東西代替,而恰恰是某些不變的部分卻可能就藏在尋常的街頭之中,而透過它們,人們會不斷認識都市中的自我。
這樣說似乎有些太學術了,但別急,大柵欄地區的楊梅竹斜街上有一大群人都可以生動地解釋波德萊爾的現代性觀點。
遇到土豆小姐完全是個意外。那天是夜里八九點,楊梅竹斜街已經黑壓壓一片,土豆小姐卻很嗨,她正拿著雞尾酒杯和打扮成詩仙的男生合照,他們旁邊豎立著十幾個移動木頭架子,上面掛著小框裝裱起來的詩和畫。
這些詩畫看起來是在搞笑。一首題為酒后詩一首的詞寫道: 地鐵愛上了火車,為了成全它,我把火車埋了。 事實上這個展覽名字就叫爛詩爛畫 ,由土豆小姐和不是美術館一起舉辦,如今已經在上海和成都的大街上都展出過,還進入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不過土豆小姐說,爛詩爛畫想做的還是公共藝術,立足街頭。這個展覽的靈感來源于她對自己的認知:我愛畫畫愛寫詩但卻很爛,于是開始在網上征集別人的爛詩爛畫,大家都一直投稿。這些作品風趣幽默,還有閃光點。
爛詩爛畫 攝影:可樂
爛詩爛畫 攝影:可樂
爛詩爛畫 圖片來源:周卓然
土豆小姐的展覽車是便攜式的,可以走到哪里展到哪里。在她心里,追求一種古典詩意的意境,最重要的是心境而不是技藝。這一點不僅是廣東人土豆小姐能感受到,來自荷蘭鹿特丹的設計師David Derksen也感受到了。他和朋友們在茶兒胡同辦了一個叫做歸鄉路的展,陳列自己做的瓷器。
歸鄉路這個名字帶著沉甸甸的歷史感,總讓老北京人想起西方列強。不過幾十年過去,一些西方藝術家開始希望琢磨著尋根之旅以淡漠政治帶來的傷痕。Derksen的瓷器吸引了不少中國客人,一個70旬佝僂著背的大爺舉著大拇指,頻頻對聽不懂中文的Derksen說:你是大藝術家啊。 Derksen連忙擺著手羞澀地說謝謝。
Derksen說自己絕對算不上大師,每一年,他都會花上個把月的時間待在景德鎮,這就是china的家鄉。他坦言做陶瓷很容易出錯,在荷蘭和景德鎮都會發現一些因為小瑕疵就被毀掉的古瓷,但Derkesen覺得這些錯誤的美也挺好,所以就在中國的首都展出來,仿佛很有符號意義。
歸鄉路 圖片來源:周卓然
陶瓷與詩歌一樣,也許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手中有不同的玩法,但終究是中國古文化里永恒的經典。在這一屆的北京國際設計周中,不乏有這樣追根溯源的項目,這讓人感覺到,北京似乎進入了一個自省的階段。
這場文化自覺的活動雖然是由政府主導,但更多的觀點是自下而上的。只有老百姓才能說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來??祲酏堄袀€看法,他說就像前門的改造,這其實是符合旅游市場發展需求的,老北京人不高興但沒說不答應,只是有時候希望速度能慢一點兒。
高速發展帶來的城市問題是多方面的。有時候會遺忘一些人和事,在茶兒胡同27號,龔奇駿的鉛字工坊在巷子里最火爆。年輕觀展者們都對他的活字印刷術感興趣,在此之前,他們大多數表示并不知道電腦里的中文字體是怎么來的。
龔奇駿把老一輩印刷伙子設計師們的照片貼在墻上,向人們一遍一遍介紹著宋體、姚體、黑體字的來源,幾十年前,國家無償向北大方正提供了一批字體,但那些造字廠的設計師們沒有得到過任何好處,他們塑造了中文字體世界,但卻沒有被大家記住。
即使龔奇駿知道,手工活字在數字化時代只會是個小眾體驗品。不過他很高興看到如今的企業們有了喚回舊技藝的使命感,方正支持了他的項目,無印良品也請他去開設體驗訪,和人們一起手工制作中文漢字。
活字在大柵欄 圖片來源:周卓然
活字在大柵欄,龔奇駿在北京展出了上海造字一廠的歷史變遷,現場來往的游客中不乏有對ShanghaiType了解的有心人 圖片來源:周卓然
活字在大柵欄,龔奇駿在北京展出了上海造字一廠的歷史變遷,現場來往的游客中不乏有對ShanghaiType了解的有心人 圖片來源:龔奇駿朋友圈
活字在大柵欄 圖片來源:周卓然
《帝都繪》圖片來源:帝都繪
《帝都繪》圖片來源:周卓然
和微觀的漢字不同,有人對城市的立足點是在宏觀的交通規劃上。楊梅竹斜街的胡同里還有這樣一個展,它沒有多炫目的陳列,而是用數字和圖表展示著帝都。兩位成長和生活在北京的建筑師把北京的地鐵長度和別的大城市對比一看,發現北京城這么大,地鐵卻比香港的還要短,怪不得人擠人。
宋壯壯在波士頓學習了好幾年,他說: 北京的騎行環境其實比美國大部分地方好多了,但很奇怪,在美國騎車的人越來越多,反倒北京的騎車人越來越少。博士李明揚對火車偏好有加,于是開始調查北京的鐵路布局,結果一下子發現北京有100多座火車站,驚呆了自己這個北京人。
兩個年輕人擁有能默畫出北京立交橋平面圖的神技,于是他們出了一本書名叫《京城繪》,希望用圖表剖析這座熟悉又不太看得清楚的都市。展覽不為別的,就為了給觀眾多安一雙觀察身邊的眼睛。
而ABDC Studio則希望給人們多安一對耳朵。創始人陳冠云和Marx都還是北大學生,這次參展屬于自費。他們的項目叫聽見大柵欄,計劃用聲音景觀的角度研究這篇游人和居民共生的老城區,為開發商提供一些意見。
陳冠云拿著設備在街頭巷尾收錄各種聲音,麻將聲、車流聲、自行車鈴的鐺鐺聲,參觀者在通過耳機聽到這些聲音雜糅在一起后,會回答一張問卷。 我想讓人們去評價哪些聲音好,哪些聲音不好。安靜的空間并不一定讓人感到舒服,而那些讓人感到愉悅的聲音才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我們可能沒法改變社區的業態,但可以改善聽覺,比如叫賣者可以換個吆喝詞。
Marx說:通過展覽,他希望以后做社區營造的人能夠吸納各個領域的觀點。
這些意見也許不一定適合大面積推廣,但都值得嘗試。對大柵欄、白塔寺如此,對轉型中的所有中國城市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