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UNIQLO和C&A 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開始分化國內

全球時尚品牌網 / 商界雜談 / 2016-10-13 13:03:48

快時尚品牌是如今購物中心中的“鯊魚”。從2006年開始,zara、H&M、C&A等品牌以風卷殘云之勢“襲擊”了中國大中城市的各大賣場,甚至可以說引領了中國賣場中服飾品牌的一次“大洗牌”。但是仔細研究起來,我們會發現,盡管都在強調平價產品和快速響應,但是他們的具體戰術和價值取向還是有所區別的,這也使其無論在選址還是在市場拓展方面,采用的策略都并不相同。

在這些品牌中,已經對zara創始人的經營戰略進行過專門分析,今天將把目光轉向H&M、UNIQLO,和C&A三個品牌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快時尚品牌中的這另外三頭“虎鯊”到底有什么不同。

開店數量對比:UNIQLO更具擴張性

最早拉開中國快時尚大幕的品牌是UNIQLO,它早在2002年就已經在上海開了中國的第一家門店。作為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先驅,UNIQLO的發展確實達到了它預期的效果,2015年一年,UNIQLO在大中華區就新增了93家門店,銷售額突破3044 億日元(約合 161.03 億元人民幣)。

在UNIQLO初步站穩腳跟之時,隨著年輕人購買力的提升,追求個性時尚的年輕群體在消費市場中的地位愈發重要,越來越多的快時尚品牌盯上了中國這塊兒“肥肉”,所以在2007年,H&M、C&A兩個品牌相繼進軍中國。八年后的今天讓我們轉過頭來看這兩個品牌,同一年進駐,但發展速度顯然不盡相同。

2007年C&A在中國相繼開張了四家門店,有著170多年歷史的C&A憑借出色的產品設計以及專業的產品定位,曾一度為行業人士和分析師們看好。然而在隨后的發展中,C&A的擴張速度卻明顯落后于UNIQLO,甚至也慢于同年進駐的H&M。UNIQLO在2013年6月1日開設其在華第200家門店,H&M在2012年9月份也完成了100門店的布局,而2013年5月底,C&A才在重慶開設其在中國的第50家門店。

官方數據表明,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H&M目前在中國的門店已經超過340家。而“同期勁敵”C&A眼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卻只有85家。而且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H&M和UNIQLO大多分布在人群密集的購物中心和商圈,就北京而言,兩個品牌的門店就席卷了王府井、西單、三里屯幾大商圈;而C&A門店卻相對低調得多,曾在王府井的北京APM營業的C&A門店也于去年退出了。這里面的原因不得而知,但現狀就是:北京的幾大核心商圈你很難看到C&A的身影。綜合以上幾點,與H&M和UNIQLO相較,C&A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在有意躲避鋒芒。就宣傳聲勢來看,除了其始終強調的本土化與質量優之外,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更明顯的記憶點。

價值取向對比:H&M求新,UNIQLO求精

從市場表現來看,H&M和UNIQLO明顯更具“狼性”。而在具體的價值追求上,他們也各具特色。

時尚嗅覺

作為時尚品牌,產品的時尚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程度。就這一點而言,H&M在同類快時尚品牌中做得算是比較出色的。隨便進入到H&M的一家門店,你能看到形形色色不同風格的服裝,有輕便的運動裝,剪裁合體的商務裝,還有約會赴宴必備的輕禮服。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服飾,你都能看到它身上露出的當季流行的時尚元素。雖然H&M也一度深陷“質量門”,但瑕不掩瑜,它的閃光點還得顯而易見的。

色色不同風格的服裝,有輕便的運動裝,剪裁合體的商務裝,還有約會赴宴必備的輕禮服。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服飾,你都能看到它身上露出的當季流行的時尚元素。雖然H&M也一度深陷“質量門”,但瑕不掩瑜,它的閃光點還得顯而易見的。

產品更迭

作為快時尚品牌,“快”字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在如今這個快速消費時代,一部電影就可能改變人們對時尚的看法。而快時尚品牌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不斷提高產品的更迭速度以迎合消費者不斷改變的需求。在快時尚品牌中小編認為產品換代最快的是zara,而上文的三個品牌中來說,H&M做得也不錯,幾乎每周都有新品引入也為它吸引了更多的客源。

質量控制

在時裝界,與“快”相伴的更多是質量的不過關,因為品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產品的設計和更迭上,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這一點UNIQLO就良性避免了,雖然款式與H&M和C&A相比較為乏味無趣,更迭速度也不如H&M,但質量上乘一直是UNIQLO遵循的宗旨。這也體現了日本人在商業模式中的精益求精,而且UNIQLO的服裝風格雖稍顯單一,但反過來看,這也是它有別于其他快時尚品牌的特點,也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日式快時尚風格。在你20出頭的年紀可能會為了款式沖進H&M,但等你有了一定閱歷的時候,你可能會為了良好的品質而去UNIQLO買一件看起來平常無奇的單品。

不難發現,很多奢侈品大牌如PRADA、BURBERRY、LANVIN都發展了自己的副線,Dolce & Gabbana有副牌D & G,PRADA也有自己的MIU MIU。想想花較大牌更低廉的價格享受頂級設計師的設計,對于消費者來說何嘗不是一件美事。而抱團作戰對于大牌來說也是搶占消費市場的一個重大決策。這一點,H&M和UNIQLO做得就非常好,在主牌做出成績后,以牌帶牌發展線下其他品牌產品,更多的搶占市場份額和用戶。而C&A卻沒有向這一方向發展,在市場上單打獨斗了175年,依然孤軍作戰。

在上面的對比中,C&A是一個很尷尬的角色:與其他兩個品牌相比,它產品的更迭速度和時尚感拼不過H&M,而質量和服務上又比不了講求高品質的UNIQLO。各方面都很中庸但整體又不甚突出,擴張速度也要慢得多。

但這也許只是不同商業模式路徑選擇的結果。

作為到今年已經175年歷史的C&A誕生在擅長藝術,品味優雅脫俗的荷蘭小鎮斯尼克??v觀C&A的發展史,你不難發現,它一步一步的發展也在影響著整個時裝產業,它早已經成為帶動整個時裝史變革的中堅力量。

發展,在市場上單打獨斗了175年,依然孤軍作戰。

C&A的戰略:退避三舍還是另辟蹊徑?

在上面的對比中,C&A是一個很尷尬的角色:與其他兩個品牌相比,它產品的更迭速度和時尚感拼不過H&M,而質量和服務上又比不了講求高品質的UNIQLO。各方面都很中庸但整體又不甚突出,擴張速度也要慢得多。

但這也許只是不同商業模式路徑選擇的結果。

作為到今年已經175年歷史的C&A誕生在擅長藝術,品味優雅脫俗的荷蘭小鎮斯尼克??v觀C&A的發展史,你不難發現,它一步一步的發展也在影響著整個時裝產業,它早已經成為帶動整個時裝史變革的中堅力量。


閱讀延展


? 国模av无码精品,亚州囯产日韩无码,久久久人妻无码系列免费,国产一级无码强奸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