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外貿亟待加速“轉調”國內
來自山東省商務廳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1月份,全省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總值分別增長17.2%、9.2%和26.7%,進出口和進口總值均創歷史新高。在國際市場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但也應看到,不論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是基于山東外貿行業的發展潛力來說,這一成績并不值得沾沾自喜,山東外貿轉方式、調結構的步子應該進一步加快。
從全國來看,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9.3%,雖然不如山東增長快,但進出口結構卻相對合理。其中,出口總值增長12.7%,再創歷史新高,高于山東3.5個百分點;進口總值增長5.3%,低于山東23.2個百分點;貿易順差超過338億美元,而山東當月的貿易順差只有1.5億美元。兩廂對比可以看出,山東外貿總體增速之所以高于全國,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口大幅增長的拉動,而反映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能力的出口卻有些“瘸腿”,不能不讓人心生遺憾。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的出口產品大多仍為機電、紡織服裝和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前兩者出口增速均超過15%,但農產品出口卻下降了3.7%,顯示出口結構也不平衡。隨著新興市場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蓬勃興起,我國的相關產品正逐漸失去價格優勢,使得出口很難維持高速增長態勢。
從進口情況看,山東的資源類商品進口拉動作用明顯,其中原油、煤、銅及銅材、鋁礦砂、鐵礦砂、初級塑料和糧食進口值分別增長230%、110%、82.3%、62.6%、57.7%、44%和39.7%,合計拉動全省進口增長22.3個百分點。這從側面說明,山東的相關企業仍以粗放的能源消耗型為主,初加工產品較多,產品附加值較低,難以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具有政策優勢、后發優勢和成本優勢,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出口增速也大大高于山東等東部地區。同時,目前國際市場形勢并無明顯好轉跡象,人民幣升值及生產力諸要素成本的飆升對企業的壓力日增。“內外夾擊”之下,山東外貿企業要想有效“突圍”,必須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步伐。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山東的服務外包、工程外包增勢十分強勁,顯示外貿發展可挖掘的潛力仍很大。今后,山東應當在保持原有比較優勢的同時,著力培養新的外貿增長點,打造新的綜合競爭優勢。這不但需要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意識,還應善于運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及自由貿易區等現代貿易方式和渠道,不斷拓展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