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北京路225號變身歌莉婭概念店 改造耗時三年企業動態
北京路225號歷經60多年面目全非
這是位于北京路225號的一棟5層騎樓建筑,因其橙色的外墻和郁郁蔥蔥的屋頂花園而顯得非常特別。60多年前,這里只是一個雜貨鋪,現在則變成了廣州本土服裝品牌歌莉婭的概念店,但這里并非販賣衣服的店鋪,而是向公眾開放的會所——鮮花、展覽、咖啡、滿洲窗、花階磚、水磨石米地板,這里是時尚與傳統的交融,是老建筑在現代的復活。設計師和使用者活化使用歷史建筑的經驗,也可為廣州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與思路。

改造耗時三年 恢復最初風貌
冬日一個溫暖的午后,記者來到歌莉婭225概念店。一樓前臺位置狹小,旁邊一個溫室花園用整面玻璃墻隔開,給人以很現代的感覺。經窄窄的旋轉式樓梯往上,滿洲窗、花階磚和水磨石米地板依次映入眼簾,提醒人們這是一棟民國時期典型的嶺南建筑。當年依據街角而建,有著扇形外立面,氣質獨特。
小樓建于1948年 最初是雜貨鋪
北京路225號建筑始建于1948年,當時是個搭棚式的雜貨鋪。1949年,業主余先生與設計師關已舟共同設計并建成了現在這棟五層樓的建筑。一樓為“恒美金鋪”;二樓為余先生自己開的照相館“半士攝影院”;三樓是一家牙醫診所;四、五樓業主自住。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旬后,一樓改為“延安運輸社”;二樓轉為“艷芳影像館”;三樓是省港航運公司;四、五樓業主自住。
業主余先生是一位攝影師,曾在這棟自建的小樓里經營攝影室。后來,余先生全家移民美國,這座嶺南小樓就徹徹底底成為一座商用樓,而每個租用者也都根據自己的需要對樓內裝飾進行了修改——木扶手被涂上各種顏色,扇形結構的建筑被改成了方形。
現在,歌莉婭225還開辟了一個房間,展示余先生當年使用過的老式相機,以及他拍攝并上色的美女肖像。會所經理李智雯告訴記者:“老先生已有90多歲高齡,但還堅持每年回來看看,去年12月還在這里住了一周。帶回來了幾幅以前拍攝的照片供展覽。”顯然,余先生對老屋現在的命運很滿意。
參考經典案例 恢復小樓最初風貌
這座嶺南小樓是如何變成時尚會所的呢?歌莉婭服飾的老板胡啟明是個地道的廣州人。因和業主余先生是朋友,胡啟明租用了這棟建筑。隨后,他邀請設計師李偉斌對這棟嶺南小樓進行翻新設計,將其改造成時尚概念店。
南漢廣州城墻曾擴展到大南路、文明路一線,稱為“新南城”。北京路225號就在當年的大南門位置,是對外商旅的出入口。李智雯說:“這正好契合了歌莉婭旅行即生活的理念,無論走到哪里都是要回到原來的地方,所以我們把原來的門牌號當成概念店的名字。”
改造一棟老房子比推倒重建要困難得多。用李偉斌的話來說,“第一次來到225號,感覺這里像鬼屋,只有一層是特賣場,四層、五層空置已久。”
幸運的是,房子原來的設計圖還能找到。李偉斌參考了國際上對舊建筑保護改造的案例,保留了建筑物在1949年建造時的原貌。為此在整體施工上花費了相當的人力物力,對樓體作了全面的鋼結構及水泥灌柱的支撐加固,并對風化墻面進行修補及防水處理。因建筑物的扇形結構造成室內外形成特殊的裝飾效果,之前被使用者掩蓋了的精彩部分,現在也重見天日。耗時3年多后,北京路225號于2007年以新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能留的都留了下來”
花階磚 滿洲窗 水磨石米……
保留濃厚嶺南格調與民國風情
這里名為歌莉婭概念店,但沒有一件歌莉婭的衣服出售,室內花園、法式風格的花店、鋪滿花階磚的展廳和露天咖啡廳成為這家概念店的全部。在這里,對細節的追求,對老屋物件的保留,給人印象深刻。在位于5樓的咖啡廳內,4張沙發就是由原來業主家的兩張睡床改造而成的。用李智雯的話說:“除了垃圾之外,我們將能留的都留了下來。”
花階磚:房屋的五樓原來是業主一家自己居住,但改造時發現,花階磚已遭嚴重損壞。為尋找最原汁原味的花階磚,改造團隊專程在泰國找到這種用老式工藝燒制的磚,并且按照原來的圖案,讓泰國工人用手工燒制而成。
滿洲窗:225號二樓走廊有一排五顏六色的滿洲窗,非常有嶺南特色。李智雯說:“這里原來是推窗,但我們覺得變成會所后推窗不太方便,就改造成滿洲窗。這些滿洲窗也都是老物件。”他們在中山搜集了一些舊滿洲窗后,又聘請中山的古董家具師傅,按騎樓的窗戶尺寸進行改制。墻壁鋪金色與黑金色不銹鋼馬賽克,與滿洲窗形成了強烈對比,互相映照。
樓梯及扶手:保留原樓梯為水磨石米,并保留樓梯木扶手及鐵花。從一樓至五樓,只作破損修改并打蠟。
水磨石米墻:原建筑的樓梯是水磨石米的,這是當時典型的工藝風格。設計師把舊工藝運用于墻面上,克服了施工的難度,將這一傳統手藝展示在人們面前。
屋頂梳形裝飾:歌莉婭225概念店的屋頂有一個梳子形的裝飾物,盡管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但在改造時還是保留了下來。李智雯告訴記者,這一裝飾物本已腐蝕,他曾考慮拆除以保安全。后因其為建筑物的標志性造型,且其建造方式在南粵非常少見,因此還是用鋼架加固保留了。參與施工的老工人則表示,這類屋頂裝飾物有關風水,不能隨便移動。
專家說法
保護歷史建筑
不能過于僵化
在歷史建筑的保護過程中,怎樣活化利用,賦予其新的生命,是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別一聽“歷史建筑”就被嚇到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張智敏老師說:“歷史建筑采取的是分類保護的方式,不是什么都不能動,我們寧肯它被用起來,而不是僵化地進行保護。有時我們甚至希望進行一些破壞,例如,像一些騎樓,立面很漂亮,但后面的建筑已經很破爛,只要把立面保護好,后面的建筑結構都可以進行替換。”
張智敏說:“我們不希望人們一聽到歷史建筑就被嚇到了,就認為是不讓動的。歷史建筑應該不僅有社會文化價值,還可以帶來更好的經濟價值。歷史建筑可以根據個案情況進行不同的利用,可以做展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甚至在不損害本體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商業利用。”
實際上,不少企業也對歷史建筑感興趣,但卻因為產權的問題不敢下手。李智雯也坦承:“由于產權不在我們手里,投入很多心血和金錢進行改造后,房子會不會被業主收回?我們也是有擔心的。”保利地產副總經理、建筑學博士余英建議應該推行產權轉移制度,允許這些建筑的產權流通,讓一些對老房子的文化價值有興趣的企業可以把房子買過來做成會所,真正活化、利用老房子。
善用市場機制保護歷史建筑
歌莉婭方面沒有透露具體的改造費用,但從其對細節的注意,以及耗時3年來看,投入肯定不菲。這個概念店無疑賺不到錢,三樓、四樓都用作展覽;二樓的花店更主要針對歌莉婭會員進行贈花,剩下能產生效益的僅是五樓的咖啡館。李智雯對記者說:“雖然產生不了什么效益,但我們更看重的是傳達一種品牌的理念,做一種展示的功能。”
一個大型企業虧本運營這樣一家不大的會所不成問題,但是不是每棟老建筑都有這種被慧眼識珠的機會呢?對此,專家表示,政府可以制定更積極的保護政策,如運用好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又如在不損害歷史建筑本體保護、保護整體風貌的原則下加強合理利用,使保護的利益大于破壞的成本,讓保護責任人“不愿拆”。
據悉,按照國際慣例,凡是列入文化遺產名單的建筑就可享受一定程度的補貼。在法國,業主對歷史建筑進行維修,最多可獲得5成的補助。而根據《廣州市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要建立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區保護專項資金,用于“修繕、維修歷史建筑”等,但具體如何進行補助,并沒有詳細規定。
建筑文化遺產 知多D
歷史文化街區4
傳統中軸線
歷史文化街區
位于越秀區內的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是廣州市23個歷史文化街區中最大的一個。傳統中軸線貫穿南北:北起越秀山中山紀念碑,經中山紀念堂、市政府辦公大樓、人民公園至海珠廣場,這條中軸線是廣州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則在此基礎上劃定范圍:北至越秀山鎮海路,南至珠江岸線,西邊界為解放路,東邊界經吉祥路起,經中山五路、小馬路、惠新西街、惠福東路,至北京南路,總面積130.41公頃。
傳統中軸線地區是廣州的近現代政治文化中心。從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起,沿中山紀念堂、廣州市政府、人民公園、起義路、海珠廣場,一直到海珠橋。
傳統中軸線分為三個子段
這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是廣州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風格的和諧統一有賴于嶺南建筑大師、著名建筑學家林克明的直言與獨特眼光。上世紀80年代,有僑商提議在中軸線毗鄰兩側發展商業地產項目,但遭到了林克明的反對。林克明認為,中軸線上的建筑布置要統一,既要富有革命紀念意義,又要保持傳統民族風格,要成為廣州城市建筑的景觀標志。
傳統中軸線分為3個子段。北段保護范圍:北至越秀山鎮海路,南至府前路,西至連新路、東至吉祥路。中段保護范圍:北至中山五路,南至大南路、魁巷,西至解放中路,東至小馬站。南段保護范圍:北至大南路、魁巷,南至海珠廣場,西至解放南路,東至北京南路。
重點保護文物星羅棋布
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內有眾多重點保護文物,如鎮海樓(廣州博物館)、五羊雕塑、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三元宮、南越王墓、南越王宮、南漢藥洲遺址、城隍廟、番禺學宮、南越水閘遺址、廣州公社舊址、中央銀行舊址、廣州解放紀念像等。此外,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內還有全市舊城區內唯一尚存的古書院群“流水井—大小馬站”古書院建筑群,以及高第街、南朝街、鹽運西街等歷史街區,起義路、大南路、泰康路等歷史街道。
市規劃局曾公開表示,要對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周邊的新建建筑進行規劃控制,以保證重要文物建筑之間視廊的通暢。對歷史街道起義路、大南路和泰康路的道路格局進行保護,并控制其沿街建筑的尺度。根據具體城市設計的要求,對傳統中軸線周邊新建建筑進行嚴格規劃控制,使之不對城市傳統中軸線的空間格局產生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