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志向塾(名校教育)帶您年終盤點日本經濟學研究科改革行業
近期留學生數量激增,日本各大院校陸續推出考學改革,名校志向塾(名校教育)在本文將依次作出盤點:東大、一橋、慶應、京大、早大、名古屋......
東京大學
首先來看東京大學~~
東大過去提到過一次,取消過去經濟理論和現代經濟,混變成地域經濟等,(只要不是像本人當年辣么頭鐵或者單純不知道情報,干過報名經濟理論強行拉低自己合格幾率這種事情,其實對眾人幾乎沒有太大影響),影響更多的應該是東大經研事務和教授編制,對報考留學生來說麻煩不大。
其次最重要的,往后東大經濟學研究科中的高級課程——高微、高宏、高計成為必修!必修!必修!(這是最重要的變革,大學這種東西在你考進去之前興致勃勃,考進去之后好難,學不來,我想做咸魚,真巨佬除外)
一橋大學
之后,我們來看看改動幅度最大的一橋大學。
下面我們來看看2022年度入試開始實施,也就是2021年4月之后考試的同學將要面臨的改革:
1. 7月特別選拔入試取消,往年都有20人左右,但組成都是由在日本讀大學的日本人以及學部留學生組成,僅提交書類審查以及面試即可(需要日本教授推薦信)。不過這對于大多數考生來說基本不屬于考慮范圍內,取消的話其實直接影響不大。
But,我們來說說潛在變相影響:取消了這20人的編入,且一般入試的定員人數并無改變,也就意味著錄取名額90人變相降低為70人,為什么這么說呢,豆苗本人在一橋經研遇到的推薦入試的大佬兩人,一個是全學部積點排名第二,另一個臺灣同學,中級課程學部期間早就完成,高級課程學起來無壓力。也就是說推薦入試的沒有弱雞,90人里20個人的名額基本確定是他們的。
2. 取消外國人入試。過去一橋入試是由夏季一般入試(日外皆可)冬季外國人入試(僅外國人))構成的,錄取人數55開,但夏季由于有日本人的存在(他們決定考研基本都是本專業,且準備良久),也就是說無論從報考人數,還是報考人水平來說,錄取難度都遠遠高于冬季,取消單獨的外國人入試也就意味著一橋也愈發清晰地認識到了內部學生水平下降,且夏季落榜的日本人也因此有了復活的機會。
同時,春季入試的筆試(日語和經濟學專業課)遭取消,改為書類選考和面試。過往的一般入試也更名為秋季入試,但保留筆試+面試的選考方式。
所以問題來了。原先通過做題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由于春季入試對考生先天條件的看重,面試之前只有書審,似乎就不太好用了。也就意味著,對于留學生而言,以往不太敢報的秋季入試搖身一變成了一場相對公平的選拔,畢竟筆試+面試恰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各位的后天努力。
由此可以看出,一橋極有可能沿用已于7月被取消的推薦選考的考核標準,本身硬核名號,面試也變成了和日本人主場競爭。也就是說以后一橋的入試激烈程度將大幅增加。
3. 春季入試開始強制提交日語成績,單純取消意義不大的日語考試。畢竟日語水平實際怎么樣,高標準的面試當面能感覺得出,況且有了N1或者一個高分留考日語成績并不代表說得利索。(言外之意,日語能力或將成為一橋入試的攔路虎)
總體來說:募集定額減少,入試方式變化,旋即開始通年和日本人正面硬剛,日語口語能力被提高重視。(局勢不妙,各位珍重)
慶應義塾大學
先大致評價一下這所學校:不管怎么變,多數經濟學考生都會繞著它走,因其中國留學生錄取率遠遠低于其他大學院。以及其日語入試和英語入試除了會導致筆試、面試語言略有不同之外,進校選課開始就不會再有很大的區別。
1.改革對比,原先的9月筆試改成7月中,冬季基本不變。一方面少了兩個月的復習時間,另一方面加入了9月入學,對于經濟學來說,僅此一家。經濟學除了東大一年只招一次,其他學校都有兩次機會,但缺點是沒有9月入學的存在,慶應此次改革可以大幅節約留學生的時間,再也不用繞個大半年再入學了。(不過本身收中國留學生就少,能享受到的中國留學生估計一個手都數不到)
2.考試時間提前,個人認為問題不大,除了早大7月初,其他幾乎所有院校都是8月下旬才開始出愿,零星幾個開始筆試,多數集中9月考試。作為一個過來人,只要不是4月來日9月就上學,且需要轉專業的留學生,該時間改革區別不大。(別鬧了,要不是deadline考進了,一群考生不還是該吃吃該玩玩,復習時間還是考試前的兩個月,基本都是死到臨頭了考試爆發賽亞人)
京都大學
只有一個點:改為外國人需要提交N1或N1水平證明(由語言學校開具即可),emmmm。作為過去沒有N1耽誤了來日第一次的出愿的小編,N1帶來的時間差問題是真的麻煩,一定程度上會成為篩選門檻,不過如今幾乎其他院校N1屬于必選項目。只要不是非京大不考,N1基本都是起步價,所以各位最好還是一鼓作氣把N1考下來比較有利。
名古屋大學
1.增加了計量經濟學的題目,對于留學生多數選擇宏微觀做題的同學來說,區別不大,即使更改之后也選擇宏微觀的兩題作為自己的作答。不過依舊是在一橋大學大學院內遇到的同學,入學前宏微觀是弱項,反而計量統計是強項,據說關西私塾少,教學質量也偏低,遠遠不如東京圈內,某種程度上其實放寬了限制。(只是對多數來日留學的留學生,計量反而是大麻煩,選考的人依舊不會很多)
2.某種意義上來說,加入計量是利好,選擇權因此變得更多,且計量可以認為經濟學的重頭,對未來就業來說,計量學得好才是經濟學的優勢。
早稲田大學
1.早大經歷了學科長換屆,上任第一波就來了個大新聞,往年夏季冬季兩期錄取人數為70-80,夏季依舊合格30多人的情況下,冬季立馬合格人數腰斬。且今年18年夏季入試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最終也20人不到,也就是說入學定員明面上為一年90,實際錄取可能為35左右。且報考人數依舊穩定增長(肯定沒有隔壁商學研究科一年以百二十那種速度,但增速20還是綽綽有余),早大的錄取倍率低于東大。難度可想而知。
2.由于中國留學生在日本人眼里對早大的蜜汁向往,且錄取人數幾乎百分之90為中國人。學科長外表很溫柔,實際上對早大生源水平降低感到了麻煩,于是推出以下政策:
(1)首先取消ERE,ERE難度偏低,尤其面對中國留學生ERE人海戰術,各大院校已經開始逐步減少ERE學生錄取比例,且ERE實行以來,明顯顯示出了校內學生水平低下這一事實,于是此次學長上任直接咔嚓ERE入學直接源頭解決問題。同時不少ERE入學的同學自從考過S之后,專挑ERE出愿,直接放棄了筆試復習,于是入學之后水平低下幾乎成了必然;
(2)志望理由書1000字代替了研究計劃書,經濟學基本不需要提前聯系教授,而且按照教授來說,大學生寫不出什么很牛X的東西,就算真的寫出了大作,僅靠面試時大致觀摩兩分鐘也沒啥意義,于是志望理由書之類日本畫風的制度導入,極其實在;
(3)中國留學生需要提交學信網的學位認定,這是改革里第二大障礙(其實最大的障礙是腰斬入學人數,ERE取消反而對有實力復習筆試的考生來說是一個公平措施,算不上障礙)。為什么說是障礙,學信網常年癱瘓,且很容易出現排隊,或者北京有個什么大型活動就會出現管制,外加很多同學還有嚴重的拖延癥,5月底如此早的出愿時間,一定需要提前準備,遇見太多人錯過這個而放棄出愿需要提交的大學。也見過其他學科的同學,因為國內大型會議召開導致的管制,差點玩脫!!早準備!早準備!早準備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3.早大加強計量經濟學比重,本身早大是為數不多在試題內出計量題目且為必答題,不想其他院校為選做,外加本身計量在經濟學內有重要的用處,根據學長提高生源水平要求,計量的重視程度一定會提高。
以上是名校志向塾(名校教育集團)給大家做的日本幾所名校的經濟研究科改革內容。
最后po上名校教育的課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