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一鞋業集團“數據治廠”引發骨牌效應企業動態
一年來,這場管理變革帶動工廠其他流程和員工增強轉型升級動力。今年3月,168名生產一線管理人員,入讀巨一干部學院首期“雙證教育班”,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和管理技能,以適應精益生產管理。同時,巨一優化“機器換人”布局,使其與精益生產相得益彰。
這一系列升級舉措帶來顯著成效,企業各項數據企穩回升。巨一集團總經理潘建中在接受采訪時介紹,今年1至4月,巨一鞋業工業總產值42138萬元,同比增長4%;技術研發支出1230萬元,同比增加3.8%。預計2014年,公司鞋出口訂單將增加8%至10%。
數據說話
精細控制生產過程
近日,在巨一集團常務副總戚益農的陪同下,記者走入巨一針車車間,現場感受精益生產變革。
巨一總部共有三個面部車間,進入車間就聽到一陣陣此起彼伏的針車馬達“嘟嘟聲”。兩行針車“一字”排開成一條線狀,工人分坐兩旁正在繁忙勞作。過道地面看不到皮料碎屑,沒有雜物擺放,整潔有序。每條生產線頭部都能看到針車生產管理看板等之類記錄生產數據的物品。
面部一車間針01線組長譚亮告訴記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抓流程管理,平衡該組35名員工的生產進度,防止生產線出現在制品積壓以及瓶頸工段。同時,要對當天的生產數據進行記錄,填寫一些數據說明,并及時上報。他說:“現在,這些記數據的工作已成了習慣。”
記者了解到,車間組長的數據將匯總成“面部車間產量完成情況日報表”。
戚益農介紹,精益生產的含義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包括場地、電能、物料以及生產時間的浪費。引入精益生產管理模式后,巨一對針車車間按照改造的流 程進行重新布局,場地節約了50%,生產效率提升了15%;打造了工序傳遞流,每個工人做一個產品要傳遞一個產品,做到在滯品單鞋不能超10雙、棉鞋不能 超5雙。
在生產過程各項詳細數據的支撐下,巨一每周、每月都要召開生產分析會,做到持續改進生產。戚益農向記者展示了4月份“針車生產情況分析會”ppt文件。文件中以柱形圖和圓餅圖顯示各項生產指標,期間有數據、有分析。
戚益農說,巨一引入管理咨詢公司,啟動精益生產管理后,企業管理理念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員工培訓
為管理提升作準備
巨一在引入精益生產管理模式后,碰到的問題是企業管理的高要求與員工低文化的矛盾。制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線員工相對來說文化水平不高。這限制了員 工對先進管理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碼一線提供的數據必須保證真實和可靠,這就對一線管理人員提出了要求。”戚益農說。
戚益農表示:“企業招個大學畢業的文員不難,但文員是不愿意進車間的。所以,一線的管理干部還是要在車間員工中培養,讓他們參加培訓,以適應接下去的管理變革。”
今年3月,巨一集團與溫州市第十八中學(溫州鞋革職業中等學校)聯合辦學,成立“巨一干部學院”。首期“雙證教育班”開課,168位巨一一線管理人員 正式入學開課。這批學員的學習內容由文化課和技能培訓兩部分組成。文化課學習包括語文、數學、社會科學、公民道德與法律4門必修課程,專業技能包括皮鞋工 藝學和企業管理等課程。每個月教師進廠為學員上課。學員完成課程,由教育部門頒發國家承認的高中專學歷證書。
面部一車間組長譚亮,來自四川,在巨一工作已十幾年。如今,他每個月會留出2個晚上在廠里參加雙證班的學習。他說,做精益生產,之前的數據收集都是管理咨詢師手把手教的,適應了一周時間才掌握。以后要多學習,這對自己的工作肯定有好處。
面部一車間04組組長蔣衛旦,是一位在巨一工作近20年的女員工。她在車間管理中成效很突出,4月份獲得車間“7s及精益化考核第一名”。
機器換人
緩解招工難的困擾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管是小企業還是大企業,生產環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是制鞋業的發展趨勢。推動制鞋業向中西部轉移的主要動力是工資成本和“招工難”問題。
巨一管理層判斷,接下去,沿海地區招工難是一個困擾鞋廠的長期問題。目前,四川成都地區制鞋普工的工資為1600元至2200元,已是溫州普工的 80%。沿海與中西部地區制鞋普工的工資差距在縮小,員工更愿意留在自己的家鄉打工。另一方面,巨一人事部門去年7月統計,工齡1年以下的新員工占 60%,說明老員工在減少。此外,據市鞋革協會數據,近兩年 溫州因各種原因關閉的鞋廠達400多家。照理說,這部分鞋廠會釋放部分工人進入勞動力市場。但企業感覺招工難沒有緩解。這說明工人供應一直在減少。
戚益農表示,破解招工難,就是要實行“機器換人”,以提高勞動效率來滿足制鞋員工的收入預期,穩定行業的勞動力供應。
2010年開始,巨一率先引入電腦激光機、電腦針車等自動化設備。電腦激光機用于鞋靴部件加工,實現多道工序同時完成,提高效率和產量。目前,巨一20多條針車線,每條都有5至6臺電腦針車,起到了減少用工需求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