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弗萊攜手“路虎俱樂部” 成功穿越羅布泊企業動態

野生駱駝保護區、羅布泊湖心、彭加木墓地、土垠遺址、龍城雅丹、大峽谷、紅柳溝、若羌……從4月30日到5月4日的5天時間內,圣弗萊路虎俱樂部“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 ”公益探險隊從羅布泊東岸一直穿到羅布泊西岸,經過600多公里的顛簸、40多個小時的奔波,終于在5月7日晚10時左右安全抵達若羌縣,從荒蕪回到繁華城市。
從敦煌出發進入羅布泊荒原,需要經過兩個主要的保護區檢查站。第一個是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含了玉門關與龍城雅丹兩個景區。由于本次活動的最終目的是“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所以沒有在這個區域做過多的停留。沿龍城雅丹地質公園的柏油路走到盡頭,迎面而來的就是無盡的沙漠。車隊下道之后,來到進入無人區之前的最后一個人工建筑———羅布泊野駱駝保護站。
在這里,羅管局工作人員常年駐守,保護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羅布泊野駱駝。
圣弗萊路虎俱樂部“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公益探險隊全體隊員在參觀保護站之后,為羅布泊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執著和熱情深深感動,紛紛慷慨解囊,為野生駱駝保護站捐助了物資和現金。
為了更能貼合公益環保主題,圣弗萊攜手路虎俱樂部特意對探索路線做出了相應調整,在獲得環保區許可的前提下進行相關的探索活動,甚至多次調整路線,避免直接進入野駱駝集中生存環境。
第一站:
捐助野駱駝保護站
第三站:
途經彭加木墓地
5月2日,車隊向自流井方向行進大約兩公里,到達羅管局的瞭望塔,在瞭望塔上遠遠地觀察了自流井。路虎車隊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每一次活動中都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和貫徹執行,大家在瞭望塔清理了地面上的垃圾,并且自愿放棄前往自流井的機會,避免給附近的野生動物造成驚擾。
從鐵塔返回,再次進入山區,看到很多被遺棄的礦點。因為非法采礦活動對羅布泊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都造成了很嚴重的影響,所以羅管局發起了一次清理非法采礦的行動,果斷制止了這種行為。下午,圣弗萊路虎俱樂部“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車隊抵達彭加木失蹤地紀念碑。
第四站:
絕美龍城雅丹
第二站:
告別湖心前清理垃圾
與此前探險隊出發時的首個目的地魔鬼城雅丹不同的是,龍城雅丹的地貌都比較小,但也突兀林立、變幻無窮、神秘莫測,令人嘆為觀止。龍城的位置在羅布泊荒原的北端,距庫魯塔格山和孔雀河不遠,從其雅丹地貌的縱向主軸來看,與當地洪水溝流水方向保持一致,說明它的形成與洪水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風沙的作用,就造成了其雅丹地貌不同的外表模樣。
羅布泊湖心對于任何一名穿越者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由于此地的重要性,因此許多來此探險的人都喜歡在湖心處安營扎寨,時間一長,湖心處就留下了許多的垃圾,如玻璃瓶子和一些生活用品的外包裝等物。雖然羅布泊地區風沙很大,但由于這些垃圾都被人為地“藏”到鹽堿地殼的縫隙中,因此很難被風沙刮走。5月2日早,在圣弗萊路虎俱樂部“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 ”公益探險隊隊長李辛的帶領下,大家對此處的垃圾進行了清理。“這里是一個純潔的地方,不應該存在這么多的垃圾。希望以后來此地的探險隊能夠自覺地維護羅布泊地區內純凈的自然環境。”李辛說。
圣弗萊相關負責人表示,廣袤荒野,追尋最真自我,獻力環保公益,探秘神奇樓蘭,這是圣弗萊發起本次“走出去”的活動初衷,也才有了與路虎俱樂部攜手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啟動“探索羅布泊 拯救野駱駝”公益環保行動。業內人士認為,圣弗萊攜手路虎俱樂部率先將陸地探險、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完美結合,切實踐行圣弗萊都市戶外“走出去”的公益環保精神,為構筑美好明天貢獻力量。
第五站:
穿越羅布泊大峽谷
關于羅布泊大峽谷,有一種說法是國外的地理學家在追尋野駱駝時偶然發現,還有一種說法是曾經60多次穿越羅布泊的“羅布泊第一導”吳仕廣在1997年探險的時候發現的。大峽谷的上方源頭就是阿爾金山。以前,山上的積雪融化及下雨后洪水暴發,水就會順著這條溝流下來,久而久之便在沙石地上沖刷出了兩邊十七八米高、連綿六十多公里長的“鴻溝”,形成了今天的大峽谷。
這條峽谷在最近幾年的探險穿越中才逐漸走入公眾視野。經過了這條迄今為止遇到的最痛苦的路,接踵而來的是松軟長綿的沙漠,有不少車開始頻頻陷車。在羅布泊處理陷車情況時,往往會遭遇惡劣天氣,中午地表溫度上升到三十多度,圣弗萊沖鋒衣正是在惡劣天氣下發揮了防風透氣的功效,給大家帶來了舒適安全的穿著體驗,哪怕招來一身沙土也一樣笑顏相對。“幸虧我們的登山鞋底夠厚,否則穿著一般的薄底鞋踩在沙子上會覺得燙腳。”參加活動的隊員劉大偉對于本次活動裝備給予了充分肯定。
第六站:
穿過狹縫 順利抵達若羌
沿既定路線一路向西,所有車轍和航跡都一股腦地消失在一片巨大的干涸的湖盆中。這里已經是羅布泊湖水最后消失的地方附近,也就是最接近羅布泊湖底的位置。這里完全沒有前人的足跡,眼前是180度角的平原,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去,但哪怕誤差是毫厘之間,車隊都會繞更多彎路,甚至失去方向。
為了方便為大家尋找前進的合適路徑,車隊變化隊形,采用高大的曼卡居高臨下為其探路。這樣,車隊在湖盆中經過半天的迂回前進,午后,一條更加壯觀的峽谷出現在前方,離開無人區的路徑就藏在這條峽谷的深處。這是一條僅比車身寬幾十厘米的山體縫隙,車輛的反光鏡幾乎貼著巖壁,在領隊教練車的指揮下,車隊才慢慢地開出了這個“一線天”,順利通過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