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戶外品牌渠道下沉 三四線城市并非一帆風順行業
日前,在云南保山,某本土戶外品牌對原有的渠道進行了調整,關閉了街鋪店,退出了當地商場系統。曾幾何時,面對三、四線城市的潛力市場,很多本 土戶外品牌都將渠道下沉提上品牌發展議程。然而,由于品牌認知度不夠、市場發育不充足等原因,以及在三、四線新渠道下沉中出現的價格體系問題,不少戶外品 牌在三、四線渠道下沉過程中遭遇不易。
“做得不好,所以我們就收了。”對于三、四線市場渠道的開拓,某本土戶外品牌相關負責人難免有點遺憾地說,每一家企業都希望向更廣泛的市場要銷量,提高市場占有率,特別是面對國內三、四線城市日益增長的消費力,又豈能放過,只是之前把這場擴張想得太樂觀。
根據2013年亞洲戶外用品展覽會上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中小城市的購買能力日漸增強,這將為龐大的戶外用品市場帶來持續性的購 買力,在未來10年內還會使行業繼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年度增長率,這其中具備購買力的三、四線城市將成為戶外消費市場增長的主力軍。
于是,本土戶外品牌紛紛將渠道下沉,希望能夠在三、四線市場扎根。但是在渠道下沉的過程中,三、四線的消費者對于戶外品牌相較而言較少接觸,認知也比較薄弱,所以,品牌在三、四線的培育過程會長于一、二線城市。
由于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水平不如一、二線城市,品牌在三、四線城市進行銷售需要做出適當的讓利,這就要求公司要對產品的結構和產品的配比做出適當的調整,但是一旦價格體系出現不統一,又會引起品牌本身各個環節的波動與調整。
不僅如此,在大多數的三、四線城市,缺乏相應的商場渠道,這樣一來就只能開專賣店,整體的專賣店成本肯定遠遠高于商場成本,如此的擴張究竟能不能得到相應的投資回報,企業還不得而知。
事實上,本土戶外品牌在三、四線城市,主要還是銷貨為主,根據三、四線城市的特點,目前還是跑量居多,銷售促銷款為主,然后搭配一定的形象款和利潤款,除此之外,還會利用現有進駐的一些商城資源,利用一些特賣檔期進行特賣會
業內人士建議,在渠道下沉過程中,戶外品牌需要以自身定位為基準,切勿盲目圈地,一味追求網點數量這種變相的做法不但不可取,也無法真正帶動銷售。有一 點應該很清楚,本土戶外品牌向下向鄉鎮店發展,最終的目的是想通過渠道擴張帶動銷售,再通過銷售拉動品牌的發展,而不能讓消費者與市場出現混淆。 渠道下沉,并不意味著就是要占領一、二、三、四線所有市場,大小通吃,在考慮企業本身是否有足夠的運營能力后,切記不能把自己的品牌定位打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