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牧王上半年關店134家 佐丹奴等服裝品牌陷關店潮男裝
“硬挺著不降價很難賣出量”
相比其休閑品牌,這些正裝品牌其實并沒有遭遇電商太大的沖擊,而“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定位是其面臨銷量萎縮局面的關鍵。據一家本土正裝品牌專賣店的 銷售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往這些正裝品牌基本靠廣告營銷手段打造知名度,售價也明顯高于其他品牌,“前幾年這種手段還吃得開,尤其在富裕一些的二線城市 很有市場;但這兩年以來,追求國外品牌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尤其是出國購物以及海淘興起在價格上對這些國產品牌沖擊很大。“硬挺著不降價很難賣出量,一旦降 價又支撐不了高額廣告費,就會削弱品牌影響力,更與普通品牌沒什么差別了,這就是這些正裝品牌目前的困局。”銷售人員說。
據了解,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在很多一線城市和富裕的二線市場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這些正裝品牌的關店集中區域也正是這里。此外,“八項規定”的出臺也對這些男裝品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另外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很多服裝品牌的專賣店鋪得最猛的時候恰是其上市之前,很多企業為了上市而高密度開店。據知情人士介紹,上市前突擊開店,一方 面希望造勢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企業打著把眾多渠道資源包裝成企業投資價值以獲得更高融資額的“小算盤”。在這種心思下,專賣店的經營品質 往往就不被放在第一位了。
運動品牌
李寧、安踏幾年前已提前斷臂求生
其實,與佐丹奴等休閑品牌以及七匹狼等正裝品牌相比,以安踏、匹克、 361為代表的中國運動品牌在幾年前已提前一步經歷過關店大潮的洗禮。2012年開始,受到庫存過高的影響,國內運動品牌開始集體瘦身過冬,由以往的開店 大戰瞬間變為“關店競賽”。李寧、安踏、特步、361、匹克等運動品牌總關店數量接近3000家,其中匹克和李寧2012年關店數量都達到千家。進入 2013年后,本土運動品牌的關店潮依然沒有平息。據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匹克的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目減少了471家。而匹克的關店規模還不是 最多的,去年一年內361關店的數量達到了783家。此外,去年一年安踏也關掉了318家店面。
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國內多數體育品牌都是來自于福建,幾乎一樣的產品模式和營銷策略也使得這些品牌像“老鄉”一樣基本都一個步調。“產品同質化嚴重 缺乏差異化競爭一度是中國體育品牌的最大軟肋,一旦出現行業性的產品供過于求導致存貨壓貨嚴重,最先出現反應的就是專賣店體系。”熟悉體育用品行業的一位 銷售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很多體育運動品牌加盟店都采用的是承諾銷量的模式,一旦市場需求減弱廠家還不斷壓貨,最終就造成專賣店資金出現斷裂。最明顯的例 證就是去年眾多中國體育品牌紛紛出現專賣店“打狠折”的現象,很多品牌都是2折、3折的甩貨,“賠本賺吆喝”在很多地方都真實地出現。他介紹,這類專賣店 基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加盟性質,一旦業務出現閃失就會將一個家庭置于死地,因此在賣不出貨急紅眼的時候就會賠本維持現金流。“他們之所以這么做,目的是 看誰能扛到最后,最后剩下的可能就不會倒了。但這種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很多專賣店還是最終錢賠光后一關了事。”
商業地產泡沫埋下隱患
一位福建某體育品牌的銷售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前幾年運動品牌服飾銷售最紅火時,廠家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市場占有率,往往把覆蓋率當作第一位的考核指標, 全都爭相采用掃街式的開店模式,造成了大量同質化品牌的專賣店門挨門的貼身經營,使得競爭更為慘烈。如今市場需求下滑時,這種模式的惡果開始顯現,“這也 是前幾年商業地產泡沫最大時埋下的隱患惡果”,這位人士表示。
事實上,專賣店比鄰而開、貼身競爭在國外也有商業模版,其中成功的商例也很多,但中國體育品牌的關鍵在于同質化嚴重,基本哪家也沒有自己的特色,最終只能拼價格了。
不過從目前的狀況看,這些體育品牌在關店之后出現了業績相對更健康的趨勢。以在香港上市的安踏為例,北青報記者從其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看到,今年上半 年營業額同比增加22.4%,凈利潤同比增長28.3%。而且公司預計今年安踏專賣店的數量將保持在7700至7800家左右,不會再有大幅度減少。匹克 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長10.1%,凈利潤同比增長34.64%。361上半年營業額同比增長4.6%,凈利潤同比增長28.3%。這些品牌在國內服裝 行業的一片蕭條中還帶著些許亮色。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經過前兩年的關店風潮后,目前國內幾大運動品牌的日子稍微好了一些。不過安踏體育近期在其公告中依舊沒有對行業前景完全樂觀,稱 “雖然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存貨水平和減價活動已逐漸改善,但產品整體缺乏差異和同業之間競爭激烈,令行業仍然存在不明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