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一年三次發布盈利預警 會是下一個Esprit嗎?企業動態
在大中華地區,每一個號稱潮人的你,肯定有一件I.T的衫??墒悄阒烂?,這家香港時尚服飾零售商這個月又發布盈利預警,稱經濟和零售環境面臨 調整,截止2014年2月28日的財年利潤將出現下滑。事實上,這已是I.T一年內第三次發布的盈利預警,前兩次分別發生在2013年7月底和10月底。
數據反映事實:I.T的確正在面臨26年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盈利、股價重跌雙重打擊,I.T主席沈嘉偉說,我沒有面對困局,只是一個調整期。本期“Fashion采訪手記”帶來甚少接受媒體采訪的I.T主席沈嘉偉就面臨的挑戰暢談I.T經營策略和理念:
2013年,11月19日,I.T舉行公司25周年派對。(此時I.T已經發布了兩次盈利預警)。一如既往,集團的宣傳活動總是請來大批明星坐鎮,這次還來了韓國當紅樂隊BIGBANG及G-DRAGON。香港明星代表包括張曼玉、梁朝偉及張學友等。
星光熠熠的輝映下,身為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46歲的沈嘉偉一貫地保持沉默。猶記得,沈嘉偉在2005年公司上市掛牌儀式中,在場記者不停向他提問。他突然就在中途向在場公關問“走得沒有?”,當場“嚇呆”了不少記者。
沈嘉偉坦言,他不喜歡拍照,不喜歡做訪問,更不喜歡傳媒。“因為香港傳媒都喜歡斷章取義,”沈不屑地說。這陣子,香港雜志報道更是頻頻報 道,I.T業績不好、股價下跌、沈嘉偉身家縮水、要大屋搬小屋的消息。在派對中,穿上禮服的他沉默不語,不作回應。在這派對之前一個月,I.T公布的截止 2013年8月底的半年業績顯示,公司由于營運成本急升及亞洲消費市場增長持續疲弱的雙重壓力,集團三大市場——香港、中國及日本的首季銷售均報跌。
由于業績糟糕,I.T過去一年股價累計下跌超過36%,2013/2014財年前三個季度表現持續低迷,四季度由于較少折扣率有所改善,但仍不 足以改變財年全局。上一財年I.T利潤已出現大幅倒退,截止2013年2月28日止的2012/2013財年,集團純利減少18.6%,每股基本盈利減少 20.5%至0.31港元,每股攤薄盈利減少18.9%至0.30港元。
事實上,I.T近年被業界看淡,除了因為是其業績表現欠佳,最重要的是,據香港政府統計署資料,I.T的銷售能力顯然跑輸同業。數據反映事 實,I.T毛利率及利潤率下跌,存貨量大幅上升,存貨周轉率不斷增加,反映貨物積存時間加長,盡管該公司表示經常推出減價折扣,但始終去貨緩慢。
I.T的確正在面對26年來最大的挑戰。在兩次盈利預警之后,沈嘉偉坐下來,接受了專訪。一向寡言的他,坦白地就如何面對一籃子問題做出了回應。
他說,最近看了一部電影《RUSH》,印象深刻。該電影是根據兩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James Hunt及Niki Lauda的真人真事改編。兩人用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駕著賽車,奔馳在跑道上。故事簡介最后一句觸目驚心:There is no margin for error.(這里沒有犯錯的空間。)
一直不愿面對傳媒的沈嘉偉,終于面對現實。沈嘉偉在圣公會呂明才中學畢業后,1988年與弟弟在香港銅鑼灣信和廣場開了一間小店,專售從海外訂 購回來的Dr.Martens等英國牌子服飾。同時間,他還在銀行上班兼職。他回憶,是因為喜歡英國的流行樂及時尚,而且尤其鐘愛倫敦當時流行的一個和平 襟章,因此把小店起名GREEN PEACE。
生意穩定后,在1996年他再開設另一間店鋪,名字改用英文名小階green peace,出售定價較低、年輕人能夠負擔的貨品。1997年,公司面對第一次的外來打擊,是一宗關于版權的官司。非牟利環保團體綠色和平 (GREENPEACE)控告他們使用GREEN PEACE這名字,侵犯其“GREENPEACE”名稱專利。
沈嘉偉回憶,當時曾經一度苦惱。“后來有個朋友跟我說,名字有這么重要嗎?”于是他想通了,就在限期前最后一天決定和解,GREEN PEACE易名I.T,而green peace則易名為i.t。“I.T是我隨便翻雜志想到的,那時候是挺時尚的感覺,所以就用了,”沈隨意地說。
其后,沈通過向銀行借貸及家人支持,陸續開了不少分店,2000年他在香港銅鑼灣百德新街附近連開多間分店,代理世界知名品牌包括A.P.C、 COMME des GARÇONS等,還制作自家設計的品牌,包括b+ab、5cm以及ETE等品牌服裝店。2005年公司在香港上市。
別人都把I.T與思捷比較,而思捷股價由2007年的120元高位,一直下跌至如今約16元,I.T亦被評為明日的思捷,你怎樣看?
沈嘉偉:好多人把I.T與思捷比較,其實兩間公司性質根本不同。只不過大家賣衫,賣衫又上市就給人比較,很不公平的一件事。
思捷,是單一ESPRIT 品牌公司,市場集中在歐洲國家,大部份在德國,他們的問題是歐洲經濟的改變;I.T的business model其實很獨有,我們作為fashion公司,一半是售賣外國品牌,約有三百多個牌子,一半是自創品牌,約有十多個自家牌,生意來說,差不多一半一 半(編按:2013年中期業績,41.4%的營業額來自國際品牌,57.2%來自自創品牌),我們的市場在香港及大陸,兩間公司怎樣也不能一同比較。
業績倒退,純利下降,面對這個困局,如何處理?
沈嘉偉:其實我經常說,我們做時裝的,是一門隨波逐流的生意,好市時就可以乘風破浪,不好的時候,唯有自我調節。25年了,一直都經過這些循 環。你們看我好似一直好順利,好像一個小朋友已經十歲了,其實中間經歷了很多事才長得那么大。所以對我來說,坦白講,我不覺得是什么困局,只是一個調整 期,對上一次2008年金融海嘯、2003年沙士、1999年科網、1997年金融風暴的時間,我們在那些時候也不可以獨善其身,亦經過同樣的生意不好。 一間公司究竟能不能survive(生存下去),其實就是看在這種調節期期間怎樣做好自我調節,我們公司現在就是要做好這事。
所謂的自我調節,你指的是包括什么
沈嘉偉:前幾年I.T重點放在擴充營業,(編按:2010至2013年,I.T在香港加開了117間獨立店鋪;內地加幅更是一倍,由2010年 119間增至237間;臺灣亦由8間增至21間,這還未包括特許經營店及百貨公司設有的專柜),現在我們會轉而重視公司內部的管理,包括要短期之內,要砌 好中國市場的網絡,做好品牌,做好方向;內部的工作更仔細有效率。另外,改善公司的供應鍊,還有我們會重整制度,員工培訓。其實,就好像踢足球,如果你正 在比對方勝出十球,你自然可以換很多后備出賽;但你如果現在落后,你就得換精英,或者改制,做好后防,就是這個道理。
不停擴充分店、擴大生意,有說是為了上市/再融資?
沈嘉偉:我在香港華富邨長大,中學畢業,父親不是什么有錢人,發展一盤生意自然需要籌集資金,這是從頭到尾的事實。當年I.T一路發展,一路用 不同方法去融資,我自己資金不夠,所以用上市方式吸納投資資金,這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基因。對于我來說,上市只是一個經歷,不是一個成就。要擴充,所以要上 市,沒有可能是要上市,就是這么一回事。